這大概是大家玩得最開心的一屆WAIC。
在上海世博展覽館里,你能看到:機器狗托著AI眼鏡“噠噠噠”走,機器人被綁了繩子“遛”機器狗,人們給自己綁上感應器,小心翼翼“遙操”著機器人搭積木、玩迷宮。
人們不再對隨機出現在展館里緩慢踱步的機器人投去驚訝的目光——這都是上一階段經過訓練后的見怪不怪。
如今,他們正忙著從機器人手中成功取到那瓶可口可樂,或是戴了拳套站上擂臺,來一場刺激的“人機互搏”,亦或是坐在膚白貌美碧藍色短發美女對面,嘗試讓她“模仿”自己的表情……
7月26日,WAIC開展首日,上海悶熱的陰雨天難擋觀眾熱情,票早就一掃而空。閑魚上原價168元的展覽票,一度被賣到了488-1500元,三日通票有人則開出了三千塊的高價。
一層會場入口處,一架白色的電動飛機前排滿了等待“上機”拍照的觀眾——這是中國首個傾轉旋翼載人電動飛機,最多能承載4位乘客。
經過一整年的“猛火爆炒”,機器廠商們的對外展示更加實在,很多場景都可以真正落地了。去年的“十八羅漢”機器人們占據了一樓絕大部分空間,不過彼時多數是“只可遠觀”,真正能互動起來的寥寥。
今年同樣的場地,則換成了讓它們各顯奇招的“技能大舞臺”。機器人們換上了“人類的新裝”:戴上黃色安全頭盔、身著藍色工作衫,肩頭還披了白色汗巾,站在金屬切割機前,似乎離替代危險作業的工人一天并不遙遠。
展廳里,有身著絳紅色大褂的機器人等待上場,有頭頂鑲珠藍色小帽表演“非遺”的(=從籃筐里拾取香囊),還有只是靜靜站著,身著“應急救援”樣式服裝,乍一看甚至分不清是機器人還是服裝模特……
有表演敲鼓、轉花的,給你端咖啡倒啤酒的,還有戴了彩色假發,穿白色長靴和平底鞋的女性展覽型機器人,跟前來搭話的男觀眾機械對答。
最人擠人的,當屬明星機器人企業宇樹架起來的“擂臺”,兩只戴上了拳套的小機器人踉踉蹌蹌地朝對方撲去,人群中不時傳出來驚嘆聲。這邊,主持人賣力呼吁,“大伙為小紅小綠加油呀”。正對面的,是優必選的機器狗,忙上忙下,來回折返上高臺,展現其出色的越障能力。
圖|人多到,只能透過別人的手機屏幕觀看“盛況”
和往年不同的是,此次布展中,機器人們也更多地出現貼近人類生存空間的場景之中:工廠流水線、汽車座椅前,甚至是被布置成宜家樣板間的沙發上——雖然暫時沒能展現出什么服務能力,但一度成為了觀眾輪流合影的“打卡點”。
不只是猜拳、下棋、疊衣服,真正能動起來的機器人顯然變多了。更實際可互動場景是,觀眾可以選擇讓機器人去取指定貨物、敲擊音樂,也能嘗試直接語音對話,讓機器人緩慢抬起手臂與自己“握手”。
當然,大部分預備役機器人還孤零零被“吊”在角落,等待一個上場機會。坐在它們中間的,則是打開電腦狂敲鍵盤的打工人,和一旁架著機器夾縫拍攝的攝影師——怎么不算一種人機共處呢?
機器人產業鏈條,都全了
毫無疑問,這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盛會:從去年的參展的500余家廠商“擴充”到800余家企業。
3000余項前沿展品展出,涵蓋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終端產品、60余款智能機器人,以及80余款“全球首發”或“中國首秀”的重磅新品,規模創歷屆之最。
此次,WAIC首發產品聚焦三大方向:消費級AI硬件普及(外骨骼、AR眼鏡);大模型向垂直場景深化(工業、醫療、旅游);機器人交互能力升級(具身智能平臺賦能)。
相比于往年全人形機器人吸走展館大部分目光,這次機器人全鏈條的公司幾乎都來了。
據不完全統計,涉及到全人形、供應鏈的各有20余家,做具身本體、靈巧手的各有10余家,做具身智能(大腦)、傳感器的則都不超過5家。
2025年新增的,諸如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星動紀元等專攻人形機器人的企業,占據了H3館大面積核心位置。今年,還新增了智平方、非夕機器人、銀河通用機器人等十余家機器人企業,展示技能從工業巡檢擴展至生活服務(如調飲、剝蛋殼等)——去年的機器人展商還是以達闥、擎朗等服務機器人為主。
一個更明顯的變化是,金發碧眼的面孔變多了。海外觀眾站在展臺前,饒有趣味地拍下機器人們的模樣,對展臺工作人群詢問“加Wechat行不行?”,甚至,你還能在穿梭的人群中聽到日語。
除了海外對中國AI能力的關注外,今年展覽期間,也有不少國際嘉賓蒞臨現場。
開幕式前一天,一張“上海共識”的簽署現場合照流出,囊括了被譽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頓,因陳年腰疾站立合照。
圖|有網友詢問:“是什么讓78歲還有腰傷的老爺子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答案是,AI安全。
由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姚期智、本吉奧(Yoshua Bengio)等超過20位行業專家、學者共同簽署的AI安全國際對話上海共識(以下簡稱“上海共識”)強調:人工智能系統能力已接近甚至可能超越人類,但人類尚未掌握有效的控制它的方法,呼吁全球增加對AI安全的投入。
而從首日盛況來看,人類的接受能力進化得更強了。經歷了年初春晚“轉手絹”、年中馬拉松、搏擊比賽等“洗禮”后,大多觀眾對隨機出現在走廊上踉蹌走路的機器人已經見怪不怪——雖然更常見的情況是,有些小機器人走得還不穩當,得一路被工作人員“提溜”著后脖頸退場。
圖|大人們步履匆匆,小女孩向跟自己同等身高的小機器人投去好奇的目光。
除了機器人們,還來了誰?
比起“全明星”陣容的機器人方陣,曾經風頭一時的大模型廠商們則顯得低調許多。
去年,風頭最盛的是階躍星辰、MiniMax、智譜AI、百川智能、面壁智能等一眾大模型廠商。在這場AI年度盛會上,都格外重視大模型AI應用落地的展示。如果說,各家廠商曾經想搶占的是“AI應用”心智,當下的熱門詞則換成了Agent(智能體)。
大家都更務實了。展覽間隙的講臺上,有演講者提問:把AI放進企業運轉流程中,總共還需要幾步?
過去一年,AI“六小龍”的概念逐漸遠去,新幾強誕生。這屆WAIC上最高調的莫過于階躍星辰,在開幕式前夜發布了新一代基礎大模型step 3,強調滿足推理需求。更關鍵的是,它更重視國產生態,根據原理分析,step 3在國產芯片上的推理效率最高可達DeepSeek-R1的300%,且對所有芯片友好。當天四大國產芯片企業CEO更是罕見同臺。
曾經“六小龍”,想做“AI醫生”、專注醫療賽道的百川屢傳出團隊動蕩高層出走,和同樣掉隊的零一萬物都沒來。但一向不喜歡參加展會的Kimi來了,雖然展臺是臨時申請來的,但裝扮依舊十分有格調。
“Killer App”尚未出現之際,廠商們對外展現的看家本領都變得更加務實了。首發的產品大軍中,可穿戴設備中表現最突出的還是AI眼鏡。
剛發了新品AI 眼鏡的Rokid,用一副巨型眼鏡模型占據了可穿戴展館入口,在它正對面的,是前幾日也剛發新品的X REAL。
“百鏡大戰”下,大廠們也都急于在這場盛會中展現自己的最新能力:阿里巴巴正式發布了首款自研AI眼鏡——夸克AI眼鏡,目前已完成研發,預計將于年內正式發布,“市面上現有產品多存在佩戴不適、續航短、AI交互弱等問題,并沒有讓AI眼鏡真正進入大眾消費領域”。該AI眼鏡的研發負責人、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終端業務負責人宋剛告訴我們。
“今年的WAIC‘無聊’又接地氣”,一位參加展會的科技企業高管稱,無聊是因為似乎沒那么多腦洞大開的新奇特設計了,科技開始越來越務實。
幾乎所有前沿的研究人員都認為,AI已經勢不可擋來到人們身邊。
當天的發言中,辛頓也首次發出呼吁,他認為,人類當前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就是防止超級AI統治世界。
辛頓認為,AI理解語言的方式和人類高度相同:均通過“特征向量”整合語義,詞如“樂高積木”般動態組合,根據上下文調整“握手方式”形成連貫含義。但不同之處在于,人不能永生,AI可以,數字智能的軟件與硬件分離,知識可“永生”(硬件毀滅后軟件仍可復活),而人腦知識傳播效率極低(每秒僅100比特),AI卻能在不同硬件間每秒傳遞數十億比特信息。
“幾乎所有專家都認為,AI將超越人類智能”,辛頓強調,為完成任務,AI會自主設定子目標——生存與獲取權力,甚至操縱人類避免被關閉。“人類如同養虎崽,若無法確保它長大后不傷人,就必須擔憂”。
如今,辛頓認為關閉AI已經不再現實,唯一的出路是“訓練AI向善”, 隨著AI在醫療、氣候、工業等領域的不可替代性,人類已無法將其消除。辛頓提出:各國需建立AI安全國際社群,獨立研究“訓練AI向善”的技術(如避免欺騙、控制欲),并共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