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汽車產業加速向智能化、電動化演進,汽車安全的內涵與外延正經歷深刻變革。
7月23日至24日,一場以“未來場景乘員保護”為核心的技術盛會——“第十三屆汽車被動安全技術及標準法規研討會”在常州舉辦。
這場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標準化研究院(中汽中心標準院)與理想汽車聯合主辦的會議,不僅啟動了“智行守護:面向未來場景的汽車乘員保護創新技術及標準共性研究平臺”,更發布了《智行安全:中國汽車安全部件技術創新與發展趨勢》專著,為我國汽車安全標準研究注入“未來視角”。
“從‘跟跑’到‘領跑’,中國汽車安全標準已完成歷史性跨越,覆蓋全生命周期、全場景的標準體系已全面建立。”理想汽車研發運營副總裁廖孟軍在會上表示,“未來,理想將與中汽中心標準院緊密協作,深耕主被動融合前瞻技術,為行業安全水平提升貢獻‘理想方案’。”
這一承諾,根植于理想汽車對安全的極致追求。作為技術研發的“生命線”,理想始終堅持“標準先行、安全至上”,在國家標準及第三方評測中屢獲突破:全系車型獲C-IASI碰撞測試最高評價,C-NCAP測評車型全部五星達標,實現主流碰撞安全評級“全滿貫”。
更值得關注的是,理想以“高于行業標準”為準則,構建起嚴苛的企業安全規范——超100項整車碰撞測試要求,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兩倍;針對真實用戶場景,打造“超級碰撞工況體系”,覆蓋行車、碰撞、救援、火災等多維度安全需求。例如,美標90公里正面碰撞、60公里側面碰撞、110公里超高速追尾及全場景翻滾等測試,確保每款車型的每個座位均達到頂級防護標準。
在智能化轉型背景下,理想汽車以前瞻視野突破傳統安全邊界,布局“主被動融合”技術。通過整合環境感知(雷達、攝像頭)、車輛動態及乘員狀態(體型、坐姿)數據,依托實時算法精準預判碰撞風險與類型,實現毫秒級保護響應。針對自動駕駛帶來的新型乘坐場景及復雜損傷問題,理想創新融合被動安全、智能座艙與ADAS系統信號,開發“自適應防護系統”——可根據碰撞角度、力度智能調節氣囊剛度、安全帶預緊力甚至座椅姿態,全方位降低乘員受傷風險,全面提升安全性能。
作為行業標準的積極共建者,理想汽車深度參與近百項智能化、電動化及安全領域國家與國際標準制修訂,牽頭車用AI、撞后救援、零重力座椅等標準體系預研,推動技術創新向行業共識轉化。同時,以開放姿態與中汽中心標準院及多方機構建立常態化協作機制,加速“中國方案”向“國際標準”升級,助力中國標準登上全球安全技術高地。
十年深耕,理想汽車贏得超130萬家庭用戶的信賴。未來,其將繼續以技術創新為引擎,超越用戶需求,打造更安全、舒適、便捷、精致的出行體驗,并攜手行業伙伴攻關安全技術,攀登未來汽車安全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