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測試,36款車型幾乎全軍覆沒,華為冷眼甩出16億公里數據,特斯拉欣然認領榜首,而國家級媒體的悄然退場,讓這場“智駕大考”的輿論戰火越燒越烈。
“央視新聞”聯合懂車帝——7月23日,這行字還醒目地掛在測試宣傳文案中;三天后,“央視新聞聯合”幾個字已經悄然消失,只剩下“懂車帝”了。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舉是為避免國家級媒體卷入商業測評爭議,堅守“客觀中立”底線。
一場號稱“史上最嚴”的智能駕駛測試,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撕開行業遮羞布:變量爭議未平,權威背書先撤,而各大車企之后的眾生相也非常耐人尋味。
測試風暴升級:
央視切割與智駕信任塌方
懂車帝的測試設定堪稱“地獄難度”:封閉高速路模擬15類致命場景,從“夜間施工區卡車突現”到“百米內前車消失”,36款主流車型在216次碰撞測試中交出慘烈答卷——
高速夜間避障通過率僅47%,兒童橫穿剎停率58%,問界M9以64km/h追尾、小米SU7制動失效撞向假車;特斯拉成唯一“優等生”:Model X城市場景8/9通過,馬斯克高調轉發:“無中國數據仍奪冠”。
爭議爆發后,央視的“去聯合化”操作引發地震。懂車帝雖緊急澄清“非官方排名”,卻難掩輿論反噬——網友痛批:“變量混亂的測試,恰似用不同試卷給考生排名”。
華為的沉默反擊:
16億公里數據VS爭議剪輯
面對測試中“頻繁碰撞”的指控,鴻蒙智行及鴻蒙智行旗下的問界、智界選擇用數據代替口水戰:94.8%用戶活躍度、16.7億公里輔助駕駛里程(相當于繞地球4萬圈)、200萬次主動避險——這些來自真實路況的數字,直指封閉測試的局限。
還有“用戶”發布實測視頻同步反擊:問界M9成功避讓高速失控貨車、識別田間耕牛,與測試中“人為干預方向盤致撞車”形成尖銳對比。
變量不統一成為火力焦點,車速差異(問界130km/h vs 特斯拉120km/h,制動距離天然劣勢)、跟車距離(華為系45-69米 vs 特斯拉114米,后者保守策略占優)、場景設計被指“越界”(30米內同時避讓故障車+高速車流,遠超L2安全邊界)。
車企眾生相:
有人認領榜首,有人呼吁重構規則
特斯拉淡化排名,強調“安全無上限”,引用Q2報告稱輔助駕駛事故率比普通車低9.5倍;
嵐圖大方承認行業短板,倡議將“碰撞自動解鎖”“夜間誤判率”納入國標,用“最差場景通過率”替代營銷話術;
廣汽豐田借勢宣傳鉑智3X“14萬級唯一通過7項”,不忘提醒“智駕只是輔助”;
比亞迪/理想/小鵬集體沉默,但測試中多款車型被點名“高風險”。
行業警示:
智駕狂歡終結,安全紅線浮出水面
這場風波暴露出更殘酷的真相,那就是宣傳嚴重透支技術,車企鼓吹“零接管”“媲美L4”,實測夜間避障率卻不足50%,過度營銷遭反噬;
監管最近都在重拳出擊智駕安全,公安部重申“L2事故責任永遠在駕駛員”,脫手脫眼將擔刑責;
工信部則擬禁用“自動駕駛”一詞,強制改用“組合輔助駕駛”;
人命關天的漏洞最可怕,測試中部分車型AEB觸發后鎖死繞行功能,留給駕駛員接管時間不足1秒。
結語:
方向盤的重量,算法永遠無法承擔
央視的撤出,是權威機構對商業測評公信力的謹慎切割;華為拿出來的16億公里數據,是車企對真實場景價值的“不服”宣言;而懂車帝的爭議測試,終究撕開了“技術神話”與“人命底線”間的裂縫。
當馬斯克欣然認領榜首,余承東冷眼回敬“不予置評”,嵐圖呼吁“失效兜底”國標——唯一不變的真相是:
L2≠自動駕駛,而方向盤前的人類,才是智能時代最后的安全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