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車帝聯合央視新聞的這場測試如同一面“照妖鏡”。在15公里封閉高速與城市道路上,36款主流車型在消失前車、夜間施工區卡車避讓、兒童橫穿等15項高風險場景中反復驗證。216次模擬碰撞后,結果觸目驚心——高速夜間遇施工區卡車時,僅47%的車輛能安全避讓;面對“消失前車”場景,超70%的車型直接撞上障礙車,部分甚至因強行變道險些釀成二次事故。
光環褪去:輔助駕駛的脆弱真相
測試將車企精心構建的技術神話擊得粉碎,首先是品牌梯隊分化殘酷,特斯拉、和小鵬G6組成的第一梯隊高速通過率83%,而問界M9以64km/h追尾、加速撞車等案例,暴露了部分品牌在極端場景下的致命短板。其次是技術邏輯本質缺陷顯現,多款車型違背“讓速不讓道”的安全準則,為避讓前車魯莽變道危及鄰道;激光雷達在夜間施工區因假車模型反射差異集體失效,印證了感知系統對非標物體的識別盲區。
而這一次測試的最后就是存在于陽光下的陰影,與公眾認知相反的是,中南大學聯合報告指出,超80.5%的輔助駕駛事故發生在白天——光線充足反而凸顯了系統對突發路況的應對無能。
爭議漩渦:被質疑的公正性與未言明的焦慮
本次測試引發的波瀾遠超技術本身,變量控制遭車企狙擊:華為系用戶質疑駕駛員干預方向盤打斷系統決策,問界M9僅距障礙車60米(蔚來ES6為135米)的短制動距離設定,被指刻意壓縮響應時間。
行業“遮羞布”被掀開,部分車企向監管部門施壓要求下架視頻,側面印證了測試戳中了過度宣傳的痛處,將“記憶泊車”包裝成“全自動駕駛”,用激光雷達堆砌掩飾算法短板等營銷話術在此無所遁形。
這場測試的價值不在評判優劣,而在重構認知,破除“硬件至上”迷思。激光雷達與千TOPS算力芯片并非安全“護身符”。夜間施工區場景中,純視覺方案的特斯拉反而穩定通過,印證算法協同比堆料更重要。
而公安部已擬推動三大監管——車企宣傳規范、法律責任界定、安全技術標準。而用戶更需警惕“自動駕駛”話術,主動了解所用車型的智駕短板,例如問界系在緊急變道時的決策遲疑。
本次參與測試的乘用車表現參差不齊,但卡車后防護裝置缺失才是鉆撞事故高致死率的元兇。懂車帝測試間接呼應了IIHS的結論——推動卡車防護標準升級,比苛求乘用車A柱強度更具社會價值。
車動力說:
當懂車帝的測試車在高速路上一次次撞向障礙物,碎片四濺的何止是車身蒙皮,更是整個行業對技術能力的虛妄自信。特斯拉的“第一梯隊”成績無法掩蓋全行業通過率不足50%的殘酷現實——正如工程師所言:“安全的核心是知曉局限而非吹噓能力。” 這場測試的價值,不在于審判車企,而在于將生命從營銷話術與技術幻覺中解救出來。方向盤后的人類雙手,終究是安全最后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