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6月車市的終場哨聲落下,一份價值與銷量的“雙榜單”再次將行業焦點拉向“聲量與銷量”的博弈。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自主汽車行業分會聯合自主汽車網發布的6月廠商價值傳播指數與乘聯會銷量數據顯示:長城汽車以735.72的價值指數登頂,卻只排在銷量第九;比亞迪以35.2萬輛的單月銷量穩坐銷量榜首,價值指數屈居第二;特斯拉中國6月廠商價值指數第五,銷量卻滑至第十。這場看似“錯位”的排名背后,自主與合資品牌的競爭邏輯,正在悄然改寫。
自主頭部:長城“聲量領跑”與比亞迪“銷量為王”的平衡術
吉利汽車則走出了“均衡路線”。6月以683.26的價值指數排在第三,19.55萬輛的銷量緊隨比亞迪之后,1-6月累計122.5萬輛的成績,更是僅次于比亞迪。這背后是“全品類覆蓋”的策略見效:燃油車領域有星越L穩住基本盤,新能源市場有銀河L7搶占15-20萬元混動市場,而“雷神混動解決高速油耗”“神盾電池安全測試”等傳播內容,正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價值——這種“銷量不落后、聲量不掉隊”的狀態,讓吉利成為自主陣營的“穩壓器”。
合資品牌:大眾“雙線發力”與豐田“穩扎穩打”的生存法則
合資品牌在6月的表現,更像是一場“守中求進”的戰役。一汽大眾與上汽大眾這對“兄弟品牌”,在價值與銷量上呈現出難得的“協同性”:一汽大眾價值指數654.70排第四,銷量14.29萬輛排第三;上汽大眾價值指數621.84排第六,銷量9.56萬輛排第六。
這樣的成績,或許與它們“電動化+燃油車”的雙線策略有關。一汽大眾的ID.系列在6月繼續放量,依托MEB平臺的規模效應,ID.3、ID.4 CROZZ將價格穩定在15-25萬元區間,配合“油電同店”模式,不少燃油車用戶開始嘗試純電車型;而燃油車陣營中,邁騰、速騰等車型仍保持月銷過萬的穩定表現,讓其在“轉型期”有了緩沖空間。上汽大眾則靠著帕薩特、朗逸等經典車型穩住燃油車基本盤,同時通過ID.7的“智能座艙場景化”傳播——比如“通勤路上的會議艙”“親子出行的娛樂空間”,讓純電車型逐步擺脫“性價比標簽”。
豐田系的表現則延續了“穩”的特質。一汽豐田與廣汽豐田的價值指數分別排在第九、第十,銷量則分列第七、第八,單月銷量均在6.8萬-7.2萬輛之間,1-6月累計銷量也穩定在36萬-37萬輛。作為合資品牌中“混動技術”的代表,它們的價值傳播始終圍繞“可靠性”展開——從“電池終身質保”到“百萬公里無大修”的用戶案例,這種“慢節奏”的傳播雖難登價值榜首,卻精準擊中了家庭用戶“求穩”的需求,這也讓它們在自主品牌的價格攻勢下,仍能守住細分市場。
價值與銷量背離:特斯拉、奇瑞的“差異化困局”
6月榜單中,兩組“背離數據”格外刺眼:特斯拉中國價值指數648.62排第五,銷量卻只有6.15萬輛排第十。
特斯拉的“錯位”不難理解。作為高端電動車的代表,其品牌自帶“技術光環”——從4680電池到FSD智駕的持續曝光,讓它始終占據價值傳播的高地。但6月6.15萬輛的銷量,或許與“價格調整節奏”有關:月初的價格微調讓部分用戶陷入“觀望”,而Model 3改款車型的消息又分流了現有車型的訂單。不過從累計銷量看,1-6月26.34萬輛的成績,仍顯示出高端市場對其的長期認可。
行業暗變:價值傳播進入“精準匹配”時代
從6月的榜單能清晰看到:價值指數不再是“銷量的附屬品”,銷量也未必能直接轉化為聲量。長城汽車證明,只要技術傳播能擊中用戶“痛點”——比如混動車型的“極端路況可靠性”,即便短期銷量滯后,也能建立品牌認知;比亞迪則展示了另一種可能:當銷量規模達到“35萬輛/月”的級別,用戶口碑本身就是最好的傳播,價值指數自然不會掉隊。
更關鍵的變化在于用戶需求的“分層”:有人為長城的“技術質感”買單,有人認比亞迪的“銷量保障”,有人信豐田的“可靠口碑”,也有人愿意為特斯拉的“未來感”支付溢價。這種分層讓價值傳播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不再追求“所有人的關注”,而是抓住“目標用戶的眼球”。
當7月的市場競爭即將開啟,這場“價值與銷量”的博弈還將繼續。你更愿意為“聲量”買單,還是為“銷量”下注?你覺得6月哪個品牌的表現最出乎預料?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